最近有一波公司冲击美股IPO,这些公司有一些共性,今天就来聊一聊。
叮咚、每日优鲜这种公司,做的是生鲜电商,这种生意的本质是依赖于实物的民生生意,在中国这种国情下,不可能具备高毛利。
再加上生鲜本身是具有较短的保质期的,仓储物流成本也比普通商品更高,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生意。
但为什么巨头还要蜂拥而入呢?因为巨头要的是流量入口,为了拿到入口,可以不计成本的补贴和烧钱,看看智能音箱的价格战,你们就能懂了。
再来谈下滴滴,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在我看来更是迷。手机叫车是个不算小的真实需求,但也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在互联网大厂集聚的北京上地,可能打车软件的价值就非常大。而在一些用车强度没那么高的二三线城市,打车软件还不如路边拦车方便和快捷,价格上也没有比直接路边拦出租便宜多少。
滴滴的交易量和营收看似不低,但盈利模式是有问题的。滴滴的商业模式就是抽司机的成,也就是说,滴滴赚的越多,司机赚的越少。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就有其明显的天花板。抽成越高,司机越不愿意用滴滴接单。
当然,经历了打车的烧钱大战后,滴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壁垒。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滴滴依然是打车的首选。
但用过高德地图的朋友可能会知道,高德地图已经推出了打车服务,模式是聚合了所有主流或非主流的打车平台,用户一次叫车,就可以实时叫到多个打车平台的司机,可以说是打车界的网址导航。这对滴滴的威胁是很大的,在一些用车高峰的地区,高德叫到车的概率是比滴滴高很多的。
滴滴这家公司的业务虽然不会很快衰落,但商业模式本身有明显的天花板,并不能支撑公司几倍的盈利增长。因此也不太具备投资的价值。
作为某种程度的价值投资者,我选股的原则是,客观看待公司所在赛道的天花板有没有存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空间,如果这个空间都不存在,那么公司再好也不值得买。
类似叮咚、滴滴这样的公司,最合理的存在方式还是被巨头收购,而不是保持独立发展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