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纪录片《那一座城市下酒》,杭州这一集中美食家、历史学者陈立老师侃侃而谈,心生敬仰,买了陈立老师的《滋味人生》。结合自己做饭的经历,读起来更有感受。
我们常说,人生是一个寻味的过程。味道被我们描述成品味、风味,这除了是一个寻觅世界、感知世界的过程,也是我们审美的开始。
陈立老师这段话很深刻,结合自己疫情期间做饭的体验,对于烹饪,对于食味也有了新认识。
过去总喜欢吃有口味的菜,主要是靠调料的浓香,对于食材反而不那么在意。等到自己下厨,要考虑家人的偏好,才发现好的食材,顺手的烹饪,耐心的火候才更难得、更重要。
想想,什么菜肴让人难忘呢?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那是母亲忙碌的身影中,炖、炒、煮、焖,热气腾腾的味道,那里有家庭里浓浓的温情,这种味道在餐馆和外地难以寻觅。
等到自己为家人张罗一天的餐食,开始要考虑荤素搭配、爱人孩子偏好的时候,才更明白家庭掌勺人的不易。
看着家人大快朵颐的情景,让做饭成为一件心生愉悦之事,那是因为,在锅碗瓢盆之间,承装着对家人满满的爱。
可以说,所谓家常的味道,秘密来自于此。有人说,家宴是最高级的宴请,我想道理也在这里。
在我看来,寻的是纯真的味道,自然的食材,简单的烹饪,天然健康;寻的是耐心的味道,为家人舍得花时间下功夫,等得起耐得住,在小火文火中等待菜肴软烂入味、厨房飘香;寻的是熟悉的味道,一日三餐,有时单调而辛劳,我们的母亲们就是这么数十年如一日,餐桌前的人自然而然有了重复而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