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中文名字很长,叫《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前剑桥分析公司数据科学家的自白》。相比之下,他的英文名更加轰动一些。
这本书是关于SCL和剑桥分析公司透过大数据,在数字世界重新构建整个人类社会成员的复刻,并利用这种复刻精准识别,干预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至实现客户需求(这里包括脱欧和特朗普上台)的故事。
首先,这本书被归类为纪实文学——用故事的心态来看这本书会更加合适。但至少从可知的历史资料,就知道整个故事又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这本书不是虚构文学。
其次,这本书最吸引眼球的是剑桥分析创建,脱欧,特朗普胜选等情节。但如果你的目的是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最富价值的,则是作者在前三章对如何用数字手段构建社会复刻的理念概述。
尽管这种概述是浮光掠影的,但普通人仍可以窥见新的时代。无论是为了流量,还是为了保护自己,作者都在强调这种手段已经成为了西方体系和选战的威胁——我认为这是真的。但超越选战这件事情,作者其实为我们掀开了新时代的面纱。
因为社会心理这个领域讳莫如深的特点,我们在讲大数据的时候,很少去讲这点。这个时代和过去2000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掌握了低成本大数据复刻整个社会的手段,并可以利用这个手段有效改造社会。比起推动物理世界的改变来说,推动整个社会心态有规则演变这种事情,意义重大。
当然,文明也遇到过类似的拐点,例如报纸发明,电视发明——但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更大一些。我倒并不同意作者把他做的工作本身视为一种原罪,他和其它一些人就像是那个发明炸药的诺贝尔一样。炸药总归是要发明了。就算作者不发明,别人也会发明他。
由于定向推送技术的发达,以及不同人在人群中的节点位置不同,掌握这一技术的主体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轻易尝试挪动整个社会的心理共识曲线。作者提到的,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型,宜人性,敏感性,也可以挖掘黑暗特质,例如极端自我,无情利己,情感抽离等。社会的共识当然是动态变化的,但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这种共识变得高波动和指向性。
作者其实刻意回避奥巴马和三德子对于这个技术的运用。要知道,一种跨越时代的技术出现,其绝对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个阵营,也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这本书并不只是关于西方世界选战的故事。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时尚风潮和选战完全就是一回事,他并没有展开讲怎么引导时尚风潮。
如果共识曲线可以轻易挪动,受影响的当然并不只是时尚风潮,更包括大量的商业利益。
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新技术的影子。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无需对新技术杞人忧天。当然,技术中性背后,关键还是谁来掌控这个技术,和监管数字化社会孪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落入心理学极端分子手里,这种工具就会成为社会极化的利器。
对普通人来说,知晓这件事情在发生很重要。捍卫隐私其实意义不大。
如果想要保持判断力(这似乎对投资之类的工作仍然重要),你可以消极选择一些穿透性的手段,例如尽量避免所有人工智能推送的新闻和视频,宁可选择浏览;找时间逛一逛线下书店之类。
当然你也可以更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在极化的环境下站稳立场。如果真要利用这种技术(其实技术并不神秘,本质上饭圈也是这种技术的低层次低水平体现,开视频号也是这种技术的原始初级利用),则最好先有较高的道德水准,避免翻车。新技术的确会给你带来旧世界不可想象的名和利,上进的朋友,还是应该及早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