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别的平台上看到武志红老师分享的那首诗,我循环播放听了好几遍后,决定把它放到公众号上来,分享出去。我找了最喜欢的自认为符合的图来配,还刻意编辑了字体和格式,以及分段和标点符号。
审查了好几遍才放心的点了发送,结果发送完成后去看,发现整个版面乱七八糟,完全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段落分隔还有广告的插入都无比影响阅读的流畅度和观感,倒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按基础的格式发表,或许也不会是这个状态。
当时我的脑海里就冒出了四个字:过犹不及。读别的公号的时候,看到有一句话,说“婚姻是你在寻求另一个理想型父母”,好像也是武志红老师说的。
想想我对于前夫的期待和幻想,好像就是想要个爹的感觉。
还记得我那会儿,既想让他管着我,又想让他惯着我,我说我青春期没有叛逆过,但是在他这里就特别想叛逆一下,任性一下。
他还问我说,你在你爸妈跟前都是乖乖女,怎么偏就在我这儿叛逆任性?
当时我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但现在看到这句话,我突然就明白了。
只是可惜,他到底不是我“爹”,不愿意惯着我,非但圆不了我那个“理想”,甚至还想从我这里得到“妈”的感觉,圆了他的那个“理想”。
归根结底,大概还是因为没有爱吧,都不愿意付出,只想得到,当然,也可能是都没有那个闲情逸致,毕竟我每天挣扎在娃的屎尿屁和身体的疲累疼痛里,他也每天都挣扎在创业的焦虑和困倦里。
他不愿意听我的唠叨和诉苦,我也没心思管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所以走到后来相对无言的地步,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我就在想,那两年好像也是过犹不及的一个状态,就是往往我越想得到,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就越失望,越失望潜意识里就越盼望。
或许放平心态不要求那么多也就不会有后期那个场面了,只是,无论如何他都不该对我动手,动了手,性质就变了。
无论我在这段期间是否想过为了孩子再尝试跟他继续,这件事都是梗在我心里过不去的坎。
很多朋友说我在内耗,我挺认可的,我也一直都有意识,想要远离这个东西,也一直在寻求出路。
然后最近有看到一个文章,说解决内耗最好的办法有四个。
第一是停止复盘,不要再想“都怪我以前怎么怎么,才导致现在怎么怎么”。
它里面讲不要后悔自己过去的选择,无论好与坏,对与错,结果是如意还是挫败,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复盘过一段时间,想明白了,就够了,不可以一直沉浸在里面,那没有任何意义。
是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我无法改变的,而未知的事情也是我没办法预料的,但我既然选择了逃离那窒息的婚姻,也选择逃避不去面对未知的再婚生活,那我对于过去的关于之前婚姻里的那些对与错,好与坏,更没必要再细细揣摩了。
人民日报上说:人活一生,难免会有遗憾,一时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有所进益,长久的懊悔却只会令我们步履维艰。
第二是要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
我之所以不断的在情绪的泥淖里爬出来,又掉进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的内心定力还不够强大,太容易被他人所左右,无论是情绪还是思绪。
现在想想之前之所以能爬出来,完全是因为切断了和前夫的所有联系,不抱期待,不存幻想,时间一长,连爱恨都淡了。
后来又掉进去,也是因为再次跟他有了纠缠,在纠缠的过程中也因为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又产生了不该有的期待,才会有了后面的拉扯。
包括跟我妈,也一样,不再交流,就没了争执,不抱期望,也就没了失望。
现在我的生活又重新归于了平静,我的心境也在慢慢的重新回到正常的状态中,再加上持续看书,努力向前,再次爬出来,应该也是指日可待的。
第三是要停止为不必要的明天担忧。
譬如最直接的,孩子现在在我身边,那我就好好爱她,照顾她,哪天她去找爸爸了,或者离开我去到更远的地方了,那我就好好照顾自己。
譬如担心孩子以后的成长,心理,甚至婚姻,那就趁现在多学习相关知识,多注意教育方法,多改变养育方式,尽人事听天命。
她的成长之路,我没办法替代,但底部基石尽可能建的牢固一点,那上层建筑总是不会差的太多的。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替代不了的。
所以担忧,焦虑,不安,全都是自扰,都是没必要的内耗。
第四,提升自己,过好眼下和以后。
有人说,不管是不是处于爱情和婚姻中,始终都要把经营和提升自己作为第一要事。
也有人说,自己过的好,就会原谅很多事。
我的过去,包括现在,都处于一个自卑的状态。
我常常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攻击自己,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总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是在好朋友的眼里,我家境不错,样貌也还可以,会写文章,能编故事,与世无争,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共情能力,从没有害人之心。
然后综合下来我就觉得好像自己也并没有很糟,与其活在自我贬低的情绪里内耗,不如发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学会相信自己,欣赏自己。
不是说只有你拥抱自己,世界才会敞开怀抱接纳你么?
所以不必太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和评价,要始终牢记“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后我不会再去复盘那段婚姻感情里任何的人和事了,已经活在过去那么久了,该走出来放眼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