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库》2103期,胡安焉写了《我在北京派快件》。作者是一个文青,但又不同于普通文青。他确实是需要谋生,在北京干了几年的快递,先是在顺丰,之后是在唯品会旗下的快递公司品骏,直到品骏被顺丰收购后告别行业。他不是像一些网红老板和官员去体验快递员生活,而是结结实实干了几年,并留下详细的文字记录。
为什么鸡血失灵了?作者刚入职就遇到一个老快递员,整天说崇拜王卫,知道总部有奖励快递员的制度,幻想好好干能年底被作为快递员代表上台。作者认为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刚入职的时候,作者就遇到鸡血,即一个口齿不太清楚的退伍军人天天告诉他们,离开了平台你们什么都不是,我们是服务最好的快递云云。后来作者就逃避去晚会了,只是正常工作(结果也没事)。
总而言之,至少在作者这里,鸡血,价值观是完全失灵的。甚至在他从业的两家公司里头,他也恨透了顺丰,反而更喜欢品骏,直到顺丰收购品骏,他就离开了这个行业。但奇怪的是,作者应该也算一个比较称职的快递员。他的总结就是只要你不太在乎金钱你的服务口碑自然就会好起来,多花时间应对各种不合理要求,客户对你的评价就自然提升,但你自己的收入也就自然会下降。
表面来看,鸡血失灵的原因,是代际观念的差异。年轻人相信契约精神,不再相信什么平台培养,什么忘我奉献。顺丰要求作者送快递的时候顺便把垃圾拿到楼下去帮忙倒了,作者从来没干过,因为他觉得我自己就是个专业送快递的,扔垃圾和我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问题就是服务的界面不标准,管理的界面不流畅,考核的界面不规范,品牌的宣传不务实。
为什么作者对顺丰那么痛恨呢?因为一入职就遇到了事故。说好了入职,突然没有名额了,让他等着;要求去做体检,被医院骗要收加急费;交了体检报告,人力突然说一个线粒体之类指标不合格让重做;明明没入职,却天天被公司叫去免费干活,说是见习其实就是干活不给钱;入职了发一个快递车子,全都是残破品维修了一下勉强让你用;车子坏了去找人修,被修车小哥骗了一百多。
其实你仔细想,这里的责任不完全是在顺丰的。比如体检的医院要黑他的钱,这和公司没关系;修车的小哥要黑你的钱,也和公司没关系。但作为基层的劳动者,他一定会把这些问题全怪罪到公司头上。
作者最痛恨的就是办入职的财务人员,这个人没有把相关入职信息发到对应的工作群组,让作者一次又一次从站点跑顺义,却又拿所谓名额、规定刁难他,一次又一次拖延他入职的时间。总而言之,规则对她有利她就讲规则,规则对她不利她就不讲,反正作者就是一个她看不起的底层劳动者,也是没地方发声的劳动者。
后来作者生了一次大病,并不是因为在旺季太忙,而是在淡季请假的人太多。说白了就是作者被老油条欺负了,不仅开始的时候分的小区比较差(因为没有一个公平的分配小区的机制),而且在别人请假的时候被迫顶班。结果小病积累成大病。
这时候公司还在讲价值观,作者就自然会觉得装模作样,完全听不进去。你老板无非就是在作秀。其实作者是一个对服务者身份表示自豪的人,最后离开时受到客户称赞他也觉得特别欣慰。但这种对服务的热爱,在顺丰这里就变成了对工作的厌恶。
当一个公司规模上升的时候,如何简化管理界面,以尽量精简高效的员工面对一线劳动者,在管理一线劳动者的同时尤其注重考核、提拔和淘汰一线管理者,将一些流程性的工作尽量线上化,避免中后台冗员堆积——这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鸡血还是必要的,但鸡血不能流于形式,要从劳动者的本心出发,纳入规范化管理。核心是,先立规范,后说价值观。
作者会遇到大量十分具体的问题。例如有的寄件人把信件地址写错了,快递员送过去,相应地址的人也收件了,结果收件人不干了去投诉。
有的人死活不接电话,作者无奈放到快递柜,却又被投诉为什么你能把一个榴莲放快递柜。
作者的工友在打通电话之后把快递放在门口,结果快递丢了被投诉。顺丰要求不许把快递放在门口,即便是收件人同意也不行,但其他快递公司不管。
作者送快递进一个商场,结果因为收件人和物业的矛盾激化,反而导致作者整车快递都被扣,只能被迫报警。
作者送快递时,放在快递车里头的一箱书被偷走了,结果作者赔了900。
作者送快递没有拔钥匙,结果小区遛娃的把孩子放在车子上玩,差点导致车子发动,造成事故。
无数的事件,使得作者完全听不进鸡血。其实顺丰的待遇还可以,还有一次聚餐敞开吃,作者非常高兴。但更多的时候作者十分焦虑,因为不仅每天工作时间长,更容易遇到无数不同的事故,处理方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难以忍受。
核心问题还是,服务的界面不标准。公司只顾着拼命输出价值观,告诉作者我们是收费最高的快递公司,必须让客户满意,却没有告诉作者遇到问题该怎么办,或者至少在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层面,和其它快递公司没有什么区别。
公司不断站在客户角度,给服务者提要求,却从来没有想过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怎么去解决问题。当问题越积累越多,公司做的就是适当增加薪水——因为再不增加薪水就真的没有人送快递了。
尊重服务者其实不完全是一个薪水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执业的问题。顺丰刚开始用巴枪的时候,技术演进还挺快,现在至少对普通劳动者就很难感知了。送快递看起来是没什么门槛的,所以快递员普遍得不到培训,快递员也不满意,顾客也不太满意。公司看起来陷入了陷阱,原来很好的品牌开始有点平庸(无非是竞争者更差),实际上是新技术应用不够快,对劳动者的考核太不公平太多元。
当然,提升劳动者福利的最终出路还是科技,是彻底改变操作界面。
作者写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老头买一个东西不想让老婆知道,所以送到了一个小区门口。但快递送来的时候,老头没在,于是快递员告诉老头等他到了再电话联系。结果因为作者所在小区信号不好,这个老头没联系上他。可能是老头没事干,竟然在马路上等了三个小时。最后老头说,顾客是你们的上帝啊,你为啥不主动联系我。作者说,可是您这样的上帝我有几千个,我能怎么办。当然,作者其实内心还是很柔软的,老头听了这个话也理解了。
作者送一个电视购物的件,明显感觉是一个骗子,后来作者良心发现,就劝老阿姨别付钱,这样作者的那个快递自己也白送了,搭上了时间,产生了个人损失。
作者被人投诉,后来打通电话,那个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作者每天这么辛苦,对投诉表示歉意,并要求赔50块,作者拒绝了。
作者经常被收件人要求,你为什么不能顺路给我拿过来呢?作者每次都一笑了之,因为不存在顺路这种事情,写错地址肯定要走转寄。有些人不愿意付钱,就是一顿争吵,快递员再承受一些精神上的压力。
尊重服务者,就需要管控消费者的预期,需要明确品牌服务的边界。做不到的承诺不要做,非标准的案例要少宣传。送个快递答应帮你拿垃圾下楼,这本身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无非是占普通劳动者的便宜——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顺路。除非企业认为扔垃圾很重要,那就把扔垃圾变成送快递服务内容的增值服务。
总之还是要告诉消费者,你是上帝,但你是几千个上帝之一;要告诉消费者,我们公司是什么,我们能干什么,我们的愿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