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书店是一种过时的业态,直到西西弗书店帮我找到阅读的兴致。总以为书店在商业上无法成功,直到看高定价的西西弗门庭若市,款台收银员不断催同事来帮忙。
找回自己的阅读乐趣,在这个注意力沦陷的时代弥足珍贵。说来奇怪,我楼下那个小书店完全无法唤醒我的阅读乐趣,西西弗却可以一周逛一次,一次选2-3本书,并真的可以读完。
正如星巴克的咖啡比速溶咖啡贵很多,西西弗的书也不打折。办卡也就是1000送100再送小礼物这样级别的优惠。但重要的是,你能在这里找到阅读的生趣,并把这些生趣带回家中,躲过智能算法的枪林弹雨。如果你也希望找回阅读的乐趣,不妨也去西西弗看下。
西西弗的过道比page one和言又几更窄,你视野所及范围内的书更多。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要明显好过page one那种空旷的感觉,更何况地方小对商家还能省租金。
西西弗的色调是深红和土黄的英伦风,令人安静下来的暖色调正是读书所需要的。写字楼大堂适合开咖啡店,却不适合开书店。阅读也是一种和自己的社交,如果说去星巴克是为了音乐和沙发,在西西弗也可以为了色调和光线。
中间往往是书岛,但却不简单平铺,而是有纵横错落有致。一旦一些重点推荐的书存货过少,则底下会有西西弗的笔记本垫着,不仅有墨绿色凝神,还显得台面整齐。
两侧是书架,书架不是一般图书馆的架子,而是视线平行之处平摆,视线往上和往下则竖排。读者90%的注意力指向书店重点推荐的品种,却又在有限的空间密布更多选择。
线下书店最能秒杀线上的就是内容。自从算法时代开启,在线上想找个好书就变成难事。阅读是为了扩展视野,买鞋可以只买一个品牌一个尺码,阅读只读一个作者,一个风格,简直是折磨。
西西弗的书目兼顾文艺和商业,有烂大街的热销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小宝藏。书店老板最好不要自带价值观,还是应该有百科全书的包容性。
这时候密度的价值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密度最好是空间延展的密度。你需要一个能自由通行的书店,又需要一个满目皆书的书店。这倒不是说一定只能一本书展出一本,不同书籍的排列组合,什么书放什么位置,永远都有更优的空间。最烦就是一整排全是东野圭吾,白夜行旁边放一本狂人日记才是坠吼。阅读是情绪的跳跃,是在宁静的内心中听时代回声。
西西弗是我见过,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书店。
比起Pageone随处乱放的凳子椅子,西西弗的边凳最省空间。而且边凳永远设在店的最里面,这也是注意力的尽头,已经不容再多一排书架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边凳配桌子,这是对读者最大的敬意。没有书案的阅读体验,就好像老板在催大雄买不起赶紧滚。
儿童区往往有可移动的凳子,还有一排小沙发。尽管还是会有大人偶然占位,但西西弗这种高密度空间反而是秩序最好的。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孩子安安静静,就像世界的时间停止一样。
书一律就是码洋不打折,但店员会主动问你要不要帮你找一本全新的。办卡会有折扣,折扣很低,但对店员推销办卡并不十分反感。袋子绝对是暴力,一个环保袋4元或者6元,但书很重一般会买,而且袋子的色调不难看。矢量咖啡并不好喝,也不便宜,桌子也比一般的咖啡店更加紧凑,但永远爆满,因为可以边读书边喝东西,更可以在高密度的文化空间,躲避一下滚滚红尘。
和咖啡店不同,书店终究还是希望读者把书带回去,书店并不是图书馆。
西西弗是一个有良好阅读初体验,但持续阅读几小时会过于密闭的场所。其实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一周买1-2本总价不过100块钱的书,并不算太奢侈。比起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言,共同看书在物质基础上是可及的。关键是,你阅读的是真正自己喜欢的,能读下去的。
书虽然不贵,房子却很贵。买回来不喜欢的书犹如鸡肋,扔掉对不起作者,藏着浪费了空间。至于电子书,终究没有那层质感——又或者说电子书店装修太简陋,选品太粗糙,除了打折就是打折。买衣服都能模拟试穿了,化妆品都有短视频推销了,只有网上电子书一如既往不能打动人。
看似随意的空间设计,其实大有学问。文创产品再多一点就喧宾夺主,再少一点就利润下降。办卡不能搞充1000送150,而是充1000送两张满100可抵用50的券,送一支钢笔,再送一个笔记本。算得清是便宜,算不清的是情谊。款台不是横排大柜,没有人躲在款台里面,而是开放的竖排空间,用尽可能窄而不起眼的位置,配合整个阅读的氛围。
书店绝对是一门难而正确的生意,只不过他必须是连锁的生意。无论是内容选品还是空间设计,都需要像齿轮一样越发精确,没有规模经济是不行的。线下书店可以是一门好生意,而且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或许有比西西弗更好的书店品牌。好品牌的意义在于,多一个灵魂被拯救。
祝大多数人都应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刻,阅读是最值得尝试的。